约2800字。
《比较异同:儒、道的理想社会和治国理念》
【专题解释】
联读《侍坐章》和《庖丁解牛》,探究儒、道思想在文章的体现,比较辨析儒、道思想的异同,思考儒、道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
【学习准备】
拓展阅读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教学过程】
任务一:精读,探究儒家思想
活动1:孔子说“吾与点也”,是否表明孔子对其他三子的志向不“赞同”?
点拨:孔子对另外三个弟子也是肯定的,并不是批评或反对的。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解子路“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冉有“夫子之答无贬词,盖亦许之”,公西华“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
夫子哂子路之志,缘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里的笑是善意的。孔子说“由也兼人,故退之”,要压制子路好勇的性格并赞赏他有治理国家军事的才华,“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冉有在众弟子中最内敛谦虚,所以孔子希望他更加自信,“求也退,故进之”,并肯定冉有有治理国家财务方面的能力。“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
公西华在这里年龄最小,比孔子小三十二岁,他在文中的谦虚更多是礼节上的谦虚,述志中的“学”“小”和“愿”,可以看出他非常擅长外交辞令,孔子评价他“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下之意是无人能超过他,并曾赞赏他“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认为他在治国外交方面可以独挡一面。
总而言之,孔子对这四位弟子的志向追求都是满意的、赞赏的。
活动2:孔子“喟然而叹”,孔子为什么“叹”?
点拨:“叹”中有落寞和愤懑。孔子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甚至有赴叛臣公山不纽的冲动。
“叹”中有对太平社会的企望。据钱穆先生研究推断,此时孔子是“五十出仕前”,处在第一期办学生涯,正值人生仕途的枯寂期。鲁国三桓乱政,百姓苦不堪言,阳虎陪臣执国命,国家一片混乱,小人得志,贤者落拓。所以,孔子才会唯独赞道“吾与点也”。
“叹”中有对隐逸生活的期许。“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选择,与孔子心有戚戚焉。
“叹”中有对大同社会的礼赞。孔子与颜渊、子路再次述志时曾直剖心志,解开了喟叹之谜“老者安之,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