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55张,学案约6720字。

  课题:赤壁赋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理解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把握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4.体会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3.解题
  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第一课时
  【知识提炼】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壬戌(rén xū)  属客(zhǔ)    冯虚(píng)   
  和之(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舳舻(zhú 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匏樽(páo)     扁舟(piān)   蜉蝣(fú) 须臾(y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知识理解】
  研读第一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