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45张,学案约3420字。
课题: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自学指导】
一、作者简介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二、写作背景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他曾经被日本人辱骂为“东亚病夫”。回国后的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创作活动,但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被迫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无事可做的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三、题目解说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 。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知识提炼】
一、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知识理解】
1、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2、在文章开篇,作者指出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南方秋天有什么特点?
3、结尾段使用什么手法来体现南国秋天和北国秋天的不同?所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这些东西能够体现出秋天的什么特点?
手法:
黄酒VS白干
稀饭VS馍馍
鲈鱼VS大蟹
黄犬VS骆驼
3、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 -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