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高中语文必修一《百合花》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体会文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具体表现,理解细节在本文中的作用;运用对比思维探究文章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索这篇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美学技巧;跟随人物关系戏剧性的变化,走进那些可敬可爱的年轻人,感受战火中别样的青春。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体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激励学生,走向有担当、有价值的理想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小说以“细节”为重点的人物描写艺术,分析人物形象与情感,以解读出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小说表达效果的影响,赏析小说的构思艺术。
三、过程与方法:
教授本课是出于一次赛课的需要,这样一个六千余字的小说作品,想在一节课里“讲出点什么”,是不容易的。况且这篇小说是课本里的常客,关于作品已经有很多的分析和讨论,关于教学也有很多成型的思路和做法。我决定,那就回到自己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去和学生交流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它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战争促使人们身上表现出的激情和勇气,而是他们身上还有的深情和体面。他们依旧在生活。那床百合花棉被连接了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而这,是朴质的老百姓在战争中也要坚守的“照常”生活下去的尊严。这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也在内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对战争的无声控诉。这一点,成了我设计这一课的起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故事”,小时候我们听着妈妈讲的故事入 睡;长大后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书籍电影去读前人的故事、他人的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借由茹志鹃女士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一起穿越回1946年的那个中秋节去看看那一天,人间的一个角落,有怎样的故事上演。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茹志娟1925年生于上海。3岁时(1928年)亡母,幼年随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1岁(1936年)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一年后辍学。13岁(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8岁(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后担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岁(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22岁(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1951年)创作的话剧获南京军区55年文艺创作二等奖。30岁(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33岁(1958年)发表多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的赞赏,从此声誉鹊起。
2.介绍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
1957年前后,茹志娟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娟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