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加之《乡土中国》属于学术类论文,枯燥难懂。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就放任自流。但这类文章是语文阅读中非常重要的文本,培养这方面的阅读能力直接关乎高考。本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分三讲。
第一讲 导读激趣课
第二讲 阅读交流
第三讲 再读与写作
第一讲 导读激趣课
教学目标
整体介绍《乡土中国》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时间及阅读任务安排
任务一:介绍《乡土中国》
导入
同学们知道农村的这些礼节吗?
1.全家人一同吃饭,长辈先动筷。不管是有多饿,必须长辈先动筷,如若自己悄悄地夹菜,会被父母用筷子敲掉。
2.敬酒的时候酒杯必须必长辈矮一截。双手拿杯,将杯子放于长辈杯子的稍低处,显得尊敬。
3.倒茶不能倒满。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这一说法。壶嘴不能对着人。为他人倒完茶,壶嘴要对向自己或者无人处。
4.不许用筷子敲碗。小时候经常因为拿筷子“奏乐”而被父母责骂,因为吃饭时候敲碗,以后回变成乞丐。不许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这是祭祀的做法,象征不吉利。
5.孩子取名要避开长辈名字里的字。在农村里生活,给孩子取名字一定要避开村里长辈的名字中的字儿,这叫长幼有序。更是晚辈对长辈应有的尊重。如果谁家孩子的名字里用了村里长辈名字里的字,村子里的人会觉得你不懂礼数。
6.出嫁了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因为大年初一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女儿在娘家过年,让亲家的一家不能团圆,从道德上说不过去。所以每年的年三十儿都会要求自己的女儿回婆家待着。
7.在邻居家窜门,到饭点要回家。在农村邻里之间互相串门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儿,但是到了饭点一定要回家吃饭,这样可以避免两方的尴尬。不要因为主人的一些客套话就真的在人家吃饭,在村里这叫没有眼力劲儿。
8.红事要请,白事自己来。在村子里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儿,这也算得上是村里的大事儿了。基本上村子里的人都会互相帮助的。但是红色和白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果谁家里有红事,主家一定要亲自去请别人才会去。但是如果谁家里有白事了,只要鞭炮一响,村里的人都会来帮忙。
农村为什么有这些习俗礼节?怎么解释这些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本书——《乡土中国》,去寻求答案。
活动一、知人论世
1.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代表作《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2.《乡土中国》简介
《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主要要解决“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作者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方面进行解答。
任务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乡土中国》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