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20字。

  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棚相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是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矛盾。
  B.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C.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而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山海情》等作品多时空多维度展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要扎根当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
  B.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秉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
  C.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
  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
  C.《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
  D.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4.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禄热”:举国争说焦裕禄,盛况空前。请运
  用材料一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5.某文艺工作者正为创作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苦恼。请你根据三则材料,给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
  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