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050字。
2023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卷 语 文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区”。
2. 作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 ) 现代文阅读 Ⅰ ( 本题共 5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5 题。
材料一 :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 。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 性与超质性的特点 。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诗的变形在 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 。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 一 个原则 , 那就是“ 曲形得神”。 “ 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 。我们将它借用过来 ,并且赋予新的内涵。
所谓“ 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 。具体而言 ,又分为两类 :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
曲 。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 。例如徐志摩的《 为谁》开头 一 节 :“ 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 厉 :/我怕看我们的庭院 ,/树叶伤鸟似的猛旋 ,/ 中着了无形的利箭—/ 没了 ,全没了 : 生命 , 颜色 , 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 , 中箭 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 。从语义学角度看 ,诗人把树叶和伤 鸟拉在一起 ,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 ,语符与语义的偏离 。树叶绝非伤鸟 ,然而正是这一分裂、 偏离 ,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 ,导致了意义的重建 ,准确描绘了那颗“ 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 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 。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 。例如宋代郑文宝《 柳枝词》:“ 亭亭画
舸系寒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 ,诗 人化虚为实 , 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 ,将它载入画舸之中 ,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 比 ,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 。正如吴乔所言 :“人自别离 ,却怨画舸 。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 , 亦然。”又如“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 人的眼泪 ,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 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
值得注意的是 ,“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 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 。“ 曲形”并非全 然不要形 ,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 ,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
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 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 。我以为 ,除此之外 ,“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 , 即表现诗人对现 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
2023 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卷(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神具有心物二重性 。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 。李白的“ 渌水明秋月 , 南湖采白蘋 。荷花 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 。第三 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 ,传审美客体荷花之 神 ,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
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 。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 ,秋天不肯明”,杨伦《 杜诗镜 铨》称赞它“ 着‘ 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 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 法 ,赋予无生命的“ 天”以生命情感 ,妙在“ 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 ,充分显示了主体 之神 , 即诗人羁旅乡愁 。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 ,长夜难眠 ,盼着天明 ,可是老天仿 佛有意与他作对 ,偏不肯明 。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 。读着 这样的诗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 神 , 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 。马 克思认为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 ,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部分地作为艺术
的对象 ,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 摘编自刘正国《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
材料二 :
含蓄朦胧美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 。其主要特征是 : 某种 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 ,成为一种暗示 ,一种象征 ,使 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 。 白居易《琵琶行》中“ 别有忧愁暗恨生 ,此时 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 。《诗经 •秦风 • 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 早代表 。“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 , 不能任意为之 ,要遵循“ 曲形得神”的 原则。
B. 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 ,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 曲两类。
C. 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 力在对象中的表现。
D. 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的表
现出来的。
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杜甫的“ 用尽闺中力 ,君听空外音”(《 捣衣》) , 写女子用力捣衣 , 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 在边塞的丈夫听到 。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 ,缩短空间距离 ,使客观事物的空 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 ,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
B. 李白的《 月下独酌》:“ 花间一 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
2023 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卷(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 。诗人情真之极转面成痴 ,想落天外 ,使感觉超 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 。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意象中。
C. 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 :“ 叶垂千 口剑 , 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 ,说“ 好则好极 , 则是 十条竹竿 ,一片叶儿”。他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 。主要是因为此诗仅仅追求外在形 态的异化替代变形 ,而缺乏独特的神韵 ,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
D. 李白咏庐山瀑布诗 曰 :“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 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 ,极言瀑流之高 ,极言瀑布雄浑、一 泻千里的气
势 。但是与庐山瀑布的实际不符 ,所以苏轼称之为“ 恶诗”。
3. 下列选项中 ,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 ( 白居易《琵琶行》)
B.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 ( 苏轼《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C.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 (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 亭》)
D.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 李清照《 声声慢》)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 (4 分)
5. 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 ,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 。《 红楼梦》48 回也有林黛玉论诗 一段话 ,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 ,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 。(4 分)
黛玉笑道 :“ 既要作诗 , 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 , 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 : “ 果然这样 ,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 :“ 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 起承转合 ,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 , 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 两首 , 又有对的
极工的 ,又有不对的 ,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 , 亦有二 四六上错了的 ,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 只要词句新 奇为上。”黛玉道 :“ 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 , 第一 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 ,连词 句不用修饰 , 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 :“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 :重帘不卷留 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说的真有趣!”黛玉道 :“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 ,所以 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 ,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 ,你若真心要学 ,我这里 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 百首 , 细心揣摩透熟了 , 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 的七言律 ,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然后再 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 看 。你又是一 个极聪敏伶俐的人 , 不用一年的工
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
(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 ~ 9 题。
死亡之约
戴 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 ,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 ,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 390 名囚犯。
此时 ,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 ,有人眉头紧锁 ,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 ……都不 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 ,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 我是李世民 ,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 ,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