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20字。
长寿区2022年秋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文和小说中的物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或道具意义上对象化的存在——如铺叙场景陈设, 以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描写山川风物,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呈现日用起居之器皿,以暗示人物身份等等。中国文学中的物象更多地被表现为一种“意象”,可以“赋”、可以“比”、也可以“兴”。 它投射和寄托了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过往记忆。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就是“心”的外在形式。 一方面,泪眼可以问花,人与隔雨的红楼,也可以心物相望,彼此窥探心思;另一方面,物象恰恰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时间箭镞的回响,是瞬息万变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中国人用来记述、追忆时间的物象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是名胜古迹,它作为历史遗存,大至巍峨的城池宫殿、巷陌街道,小至埋入沙中的箭头、坐轿前的断肠銮铃。 将箭头磨洗即可听到前朝的萧萧马嘶,而感慨东风周郎、铜雀春深;夜雨闻铃则令人肠断欲绝,仿佛连行宫的月色也凄冷刺心。
另一类用于标刻时间和空间的物象,则是自然之景。 对杨慎或是辛弃疾而言,滚滚东去的长江,俨然就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在青山常在的背景中,目睹夕阳几度、朝代兴替、强虏灰飞烟灭。 而陈与义在“长沟流月去无声” 的寂静之中,也感受到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伤感与悲痛。 在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咏叹之中,一国之兴衰,似乎不过是不变山河的浮光掠影。 在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际,竟然也有“山河仍在”的慰藉。
毋庸讳言,在所有山川风物之中,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最多的核心意象,正是“月亮”这个超级典故。 每当诗人们抬头望月之时,月亮显然就成了联想和记忆的枢纽。一方面,它所凸显的是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似乎整个长安城在融融的月光下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杵声之中,而“捣衣”这一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关良人”联系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亦形象生动地将自己与远在他乡的思慕对象,置于同一个苍穹之下。
另一方面,月色自古就有,赏月之人亦如恒河沙数。 被月光所照亮的,既有秦、汉的雄关,唐、宋的二十四桥,也有明、清的秦淮河水。 将时间“纵轴上”的意象,强行拉至空间并置的“横截面”,自然的物象所串联起来的,恰恰是纷乱历史的时间碎片。 有时,“望月” 这一日常行为所连接起来的,还有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诗人在这里抒发的幽思,并无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正是历史性的无名个体。 诗歌所呈现的主题既非怀人,亦非思妇,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抽象思考。
(摘编自格非《物象中的时间》)
材料二:
诗人比常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生死问题乃是时间问题的核心,人的时间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恰处于时间的有限与无限一对基本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的个体生命是绝对的有限。另一方面,人又于群体生命的延绵中体验到无限的含义,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渴求以有限之身而入无限之境。 这样,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就很自然地集中到对时间的思考上,时间相对于人生也就具有了普遍而本质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学中的物象寄托着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记忆,既是心灵的投射,也是不断变迁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B.作为记述时间的物象中被歌咏最多的意象,月亮能凸显出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所以能够联结不同时空的众生。
C.每个人的生命都难以摆脱时间的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的矛盾,中国诗人只能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来化解。
D.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在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很难用常规的逻辑与经验来解释, 而只能属于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居处陈列着西洋钟、锁子锦靠背、雕漆痰盒等用品,由此可见其身份地位。
B.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和陈与义的“长沟流月去无声”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相近之处。
C.标刻时间的物象通常可分为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两类,故《虞美人》中的“朱颜”应无时间意义。
D.杜甫关注的非具体表象而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登高》中长江在时间上意义自足。
3.(改编)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4.材料一在论述“物象中的时间”时,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请简要分析。(4分)
5.闻一多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具有“宇宙意识”。 请结合材料,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为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醋栗①
契诃夫
这天,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讲起了弟弟的故事:
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比我小两岁。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他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