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0040字。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3年高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共 150 分,共 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篇的播出,让地方志书中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和思想,引领着更多人去感悟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去思考和探寻“何以中国”的更多答案。
要探寻答案,就必须读懂中国地方志里的故事,读懂故事里那些永载史册的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还有那些闪耀在字里行间、激荡在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为人们读懂中国故事打开了“一扇窗”。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一部看似平常无奇的《越绝书》,以越地为视角,将华夏千百年历史激荡浓缩其中。从书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子贡一出乱五国” ••••子贡游说五国、改写五国形势的绝世智谋,勾践转死为生的家国情怀,千年之后,仍然让我们心驰神往、热血沸腾。通过阅读方志里的中国故事,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从中汲取到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除了读懂中国故事,还要关注地方志里的中国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刻入筋骨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是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从《山海经》《禹贡》《越绝书》《华阳国志》一直到如今的新方志,赓续绵延的中国地方志,不仅记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基因密码,内含着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传承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典籍里的中国》里,我们看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名场面”:伏生回眸,一眼千年;孙武掷盔,意味深长••••••这些之所以动人,最重要的是,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越绝书》将越地上的故事讲得动人心弦,其中蕴含的仁义和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华阳国志•蜀志》里“望帝啼鹃”的故事千古流传,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和民本意识也一直为人称颂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们亦不能忽视地方志中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地方志书记载的虽是一个地区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和文化进程,但却能以小见大,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越绝书》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留下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智慧;《华阳国志•南中志》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留下了以德服人、攻心伐谋的智慧;《南康军志》让初到南康军任职的朱熹,了解到“山川之险易,土壤之肥瘠,物产之美恶,民庶之多寡”,从而“知所当务”。如今的地方志资源,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究其原因,正是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里说:“无四方,何以中国?”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部地方志书,就是一张张地方历史文化名片,共同呈现了5000年中华文明脉络,共同勾勒出一幅厚重悠远的中华文化全景图。而这,就是“何以中国”的方志答 案!
(摘编自朱丹《探寻“何以中国”的方志答案——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
材料二:
方志以一定区域为记述范围,遵循“越境不书”“全国通典不录”等区域性编纂原则,被称为“方志始祖”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就是对越吴两地历史的记载。方志在一地文化传统的建构、传承和特征形成中,以形塑和维系两个维度的功能形成独特路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以中国”的答案可以通过地方志中凝结着智慧的文字去思考和探寻。
B.“一扇窗”在文中指的是地方志为人们读懂中国故事提供的渠道。
C.“越境不书”指方志以一定区域为记述范围,遵循区域性编纂原则。
D.“方志始祖”是就《越绝书》《吴越春秋》开创性地记载吴越两地历史而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以《越绝书》为代表的地方志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意义,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B.地方志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建构、传承和特征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越绝书》里的绝世智谋和家国情怀至今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体现了文化传统实时性建构的特点。
D.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伏生回眸、孙武掷盔等名场面能震撼人心,主要原因是它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3.下列选项,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越绝书》里的中国精神、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并为当代的发展提供资政辅治的参考。
B.作为中华典籍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书,包含忍辱负重、奋发图强、以德服人等智慧,勾勒出一幅厚重悠远的中华文化全景图。
C.《越绝书》里记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蕴含着精神和智慧,保存着历史记忆与基因密码,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D.要从方志中探寻“何以中国”的答案,应学会从方志里读懂中国故事、从方志里传承中国精神、从方志里汲取中国智慧。
4.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里,“望帝啼鹃”的故事至今仍感染着我们。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更好地发挥《越绝书》等地方志“基础性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河流
徐迅
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