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998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1
新高考地区专用
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
1.2023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卷结构保持一致。
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题型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命题进一步情景化。
3.2022年新高考卷的写作试题,对材料的理解难度比2021年的材料加大,写作材料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这就要求审题难度加大。高考作文材料的变化也应证了命题打破套路,破除模式化的走向。关注学生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2022年新高考地区解答题中,文化常识题、语言运用题发生了一些变化,预测2023年新高考地区将在语言综合运用版块进一步探索,主观题将进一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14题出题方向将有一定变化,跨出筛选文中信息的旧路,更侧重分析和综合,如本卷的第14题。
预测2023年现代文阅读Ⅰ,继续考查“文艺理论学”题材的文段可能性较大,有可能将《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阅读考查综合进来,选择题将继续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从材料中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将继续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如本卷第4、5题。整体上说,预测2023年新高考卷将进一步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重视聚焦社会热点,强调读写结合,强化一文一答案,关注学生情境下的应变能力。不重视教材,必然会被高考惩罚;不重视阅读,大量低质的题海训练,必然会被高考惩罚;不重视思维能力,阅读题套路化训练,没有审美能力,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必然会被高考惩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波及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比如:“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如果用逻辑紧严、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意境。
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超越理智,诉诸直觉的语言,已经被现代小说广泛应用。如:“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钓人的孩子》)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写得文从理顺,全都“成句”,就不忠实了。语言的一个标准是:诉诸直觉,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是不好分的。“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恐怕就摆脱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
中国语言还有一个世界各国语言没有的格式,是对仗。对仗,就是思想上、形象上、色彩上的联属和对比。我们总得承认联属和对比是一项美学法则。这在中国语言里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今天写小说,两句之间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虚实上都搞得铢两悉称,但是对比关系不该排斥。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如果不用对仗,怎样能表达时序的变易,产生需要的意境呢?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意》)
材料二: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化的小说语言虽然具有某些诗的特质,但和诗的语言并不一样,也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
B.诗意小说的语言既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又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它既超越理智诉诸直觉又忠于生活。
C.文学语言不能与文学作品随意剥离,它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和形式问题,还要与整篇作品进行巧妙的深度融合。
D.《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是因为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打造了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语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对仗的修辞手法符合美学法则,灵活运用可以增添小说语言的诗意。
C.文学语言必须经时间沉淀后,反复修改,否则难以产生独特的魅力。
D.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能表现生活的本真,更能把人代入现实中。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D.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4.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汪曾祺小说《受戒》,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语言的诗意品格。(4分)
“芦花才吐新稳。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5.当下有些作家在写作中不注意修炼语言,过度强调灵感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一种踏实寻真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给这些作家提几条建议。(5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错,偷换概念。材料二是“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文学语言必须经时间沉淀后,反复修改,否则难以产生独特的魅力”错,推断绝对化。原文说“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射击
普希金
一
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大约有35岁,曾经在骠骑兵队供职。没人知道使他退伍、住在这贫苦小城的原因,他生活过得清苦。他永远步行,穿一件磨光的破旧常礼服,用手枪射击是他主要的运动。他屋子里的四壁全给子弹打穿了,全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