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981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3
  新高考地区专用
  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
  1.2023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卷结构保持一致。
  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题型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命题进一步情景化。
  3.现代文阅读“读懂”始终是复习迎考的主旋律,是教师方向、不打乱仗、以不变应万变的压舱石;
  “整合”在目前情境化、随文设题、反套路的大背景下学生实现能力突围的必由路;“情境”化命题是大趋势,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始终关注这一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思考与学生生活成长的结合点;“规范”答题在新课标、无考纲、情境性命题背景更加重要。
  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 3个部分: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等;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是中外文化常识,如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等。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预测2023年高考需要关注的重大现实话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科技最新成就、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体美劳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岭南与中原呈一种内外分隔的状态,成为华夷、内外的一个文化分界。《隋书•地理志》描述岭南云:“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由于负山阻海,地势较低,空气不易散发,岭南形成瘴疠之气;由于地处近海,物产多玳瑁珠玑,吸引四方商贾来此经商,因而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岭南人都唯富为雄、讲究诚信;在风俗方面,他们还维持着巢居崖处的旧俗。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
  (摘编自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
  材料二:
  由于自夏、商和西周以来,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王都所在对周边地区据有绝对优势,而当时人对东亚大陆以外的情况基本还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其落后一面,所以形成了一种王都所在即天下之中,王即是天下主宰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服”划分的依据是距离王都的远近,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B.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其所居之处实际上都应为荒服,按照东、南、西、北四方的不同,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从《尚书•禹贡》的“五百里荒服”到《史记•五帝本纪》的“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
  D.中央政权将荒服纳入王土的目的是“致异物”,即招致各方物产入贡,从而显示四方来朝,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地理区位来看,岭南应属于“荒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与中原处于内外分隔的状态;从文化特征来看,岭南也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
  B.五服制和九州岛制都出自《尚书•禹贡》,也都代表了当时学者对于“王制”的憧憬与想象,二者共同勾画出“天下”秩序的基本格局。
  C.宋代学者蔡沈以冀州和东南富饶地区为例,对五服设想进行了批评和否定,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难以自圆其说。
  D.《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文献都有“九州岛”规划,可见九州岛制有利于对“天下”进行区分和管理。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岭南“异物”书写的一项是(   )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
  B.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张九龄)
  C.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李绅)
  D.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五服”,二者的论述思路有何不同?
  5.五服制和九州岛制有什么不同?为何五服制“胎死腹中”,而九州岛制却流传后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错误。由原文“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可知,原文说的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而不是“由远到近”。
  B.“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错误。由原文“《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戎夷,五方之民”。
  C.“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错误。两部典籍所谈均为大禹朝治理区域,可见数值的不同应为计算方式不同,而非王权和政治版图扩大。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如花。
  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