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815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4
新高考地区专用
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
1.2023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卷结构保持一致。
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题型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命题进一步情景化。
3. 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古今贯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 汇聚精华,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
4. 考教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创新题型,注重学以致用
5.精心设计平稳、平实、平和、平衡,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
“文本”中包含着语文的几乎全部秘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建构能力其实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阅读理解能力来自于“文本细读”即从语言的建构到审美鉴赏的提升,“以文解题”,而非“以题找文”。建立起科学、规范、严谨的阅读习惯,再加上尽可能丰厚的日常真实有效的读写体验积累,这就是保证学生语文稳定高位输出的密码。
文学类文本:以形象思维为本,特点是审美。
信息类文本:以逻辑思维为本,特点是求全。
文言文文本:以形象思维为本,特点是细节。
古诗歌文本:以形象思维为本,特点是景情。
预测2023年高考新高考卷阅读将进一步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比如比较阅读题、随文设点题、评论应用题等都将成为主流。在反套路命题的背景下,每一个题都是新的,审题就是思路、就是效率、就是分数。另外特别注意读写结合以及注意几年未考的经典老题,可能重新走出。比如本卷的漫画作文,漫画启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转换思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错误。由原文“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可知,“缺少河流”是无中生有。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