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调研测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咱们要着起来[注]
丁玲
章品站在街口上,想看看有熟人没有。忽然从后面转过一个人,用力地在他肩头一拍,笑道: “你好大的眼睛,真是到了县上工作,就不认识咱了,咱在后边跟了你半天。”这正是那黑汉子张正国。
年轻的部长也给了他一拳:“你这个家伙,做啥要吓唬人呀!”
有几个人从对面走过来,笑着说: “看你把裤子卷得这么高,到了县城里,还这么个土样子。”
大家看了看没有外人,有一个便低低地说道:“老章!昨天咱们村打了架,今天还没解决啦,说今晚开农会解决。你看刘满可能赢?”
“赢不赢就看咱大家敢不敢说话嘛!老章!咱们找裕民去。”张正国忙着往头里带路。章品向那群人说: “一个人力量小,大伙儿力量就大了;一把麦秸不顶事,一堆麦垛就顶事了。刘满打了先锋,你们跟着就上去嘛!”
人越围越多了起来,远远的墙根下有个老头坐在那里晒太阳。张正国碰了一碰章品,章品认得那老头是一贯道的侯殿魁。他问: "他病好了么?”
“老早好了。他成天坐在这里晒太阳,观风看色咧!今天跑到农会来问还要清算他不:说只有四五十亩地了,要是村上地不够均,他还可以献点地。谁在背后也笑他:‘你不骑烈马上西天啦?……’”张正国告诉他时,旁边有听见的人也笑了。那老头子装着没看见,像个老僧入定的那样呆坐着。
章品便又问张裕民他们住在哪里。
有个站在旁边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道: “咱知道张裕民在哪里,咱引你们去。”
他们在门口把章品接住,忙忙往里拉,连连的说道: “啊!你来得真好!”章品看见张裕民和李昌之外还有两个不大认识的人,李昌便说道: “这是咱本家两个哥哥,都是老实人。”这两个本来就有些胆小的人,便显得很拘束。
“还是谈你们的吧,咱先听听。”章品又把他们让到炕上面,自己也靠墙坐了。
李之祥说: “早上是咱跟小昌兄弟说了,也是咱女人说不报告怕不成。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也不见得,他也只给咱讲这么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汉子张正国悄悄拍了章品的肩头, “你好大的眼睛”既是玩笑又有关心,可以看出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B.一贯道的侯殿魁病好之后,坐在村里晒太阳“观风看色”,可以看出,他在提出愿意献地后心情踏实多了。
C.小说通过章品对张裕民的批评,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存在着部分干部满足于布置、带头作用不足、脱离群众等问题。
D.选文结尾章品提到“找工作组的同志们,有事还是大家商量”,反映出党员干部发扬民主的优良工作作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精心设计章节标题, “我们要着起来”,反映了章品内心的着急和焦虑,希望能尽快开展土地改革斗争。
B. 小说对话描写细腻,“看了看没有外人,有一个便低低地说道”反映出村里形势错综复杂有人可能通风报信。
C.小说善用比喻,“一把麦秸”和“一堆麦垛”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青枝绿叶的小树”展示了土改的美好愿景。
D.小说语言通俗、淳朴,富于浓郁的乡土风味,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对话语言简洁明了,不乏生动形象。
8.在与章品交流的过程中,李昌两个兄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书于1948年,是丁玲结合自己土改工作经历而创作的一部作品。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已经与当下生活关联不多,因此阅读的价值也就不大。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202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高考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