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50字。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导入新课
批龙鳞、逆圣听、进言直谏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古往今来总有许多人不畏死亡为民请命,不怕断头流血。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而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一位圣明的能包容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有着责任担当的大唐第一“直男”:魏征。(书影)
五、介绍作者
魏徵,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隋末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随李密投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魏征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举例来说,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给予数倍嫁妆,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不好,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事,不是在劝谏,就是在劝谏的路上,李世民全然接纳。可见李世民心胸颇为宽广。
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