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50字。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试题-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因河为池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自以为关中之固
  C.流血漂橹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今之众人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某服装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其中最得体的一副是
  A.锦绣乾坤真事业  经纶山海大文章
  B.春满柜台宾客至  货盈橱架利源开
  C.丹青夺造化之工  粉黛染山川之色
  D.愿将天上云霞色  化作人间锦绣裳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刺客不行
  C.未尝败北 D.期山东为三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1)凶年不免于死亡     (2)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3)至于兄弟     (4)所以遣将守关者(5)汝可以模拟得之     (6)苟无恒心     (7)因其固然       (8)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沛公居山东时
  A.(2)(3)(4)(5)(7)(9) B.(1)(2)(4)(5)(8)(9)
  C.(2)(3)(6)(7)(9)(10) D.(2)(4)(5)(8)(9)(10)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子喟然叹曰 B.因其固然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所见无非牛者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②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③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