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00字。
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文言特殊现象的基本规律
2、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3、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形象特点。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本文中诗人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内涵。
重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学习提示
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从雅集欢会、山水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辞”的部分是阅读的重点。作者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已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其骈偶押韵的语言特色。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泳品味。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如由“追”推知“谏”的可能含义,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认真体会。
一、导入新课
宋李格非赞语:“《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归去来兮辞》艺术成就之高。对《归去来兮辞 并序》为什么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读文章会发现文章语言质朴自然,但意蕴却极为深远。《归去来兮辞 并序》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它,一起来感悟它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