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36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八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合玉余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在不同词人的比较之中,一般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相反的,一种是相似的。我曾经说过,作品风格的不同是由于作者人格的不同。所谓人格者,表现于作品中,就是一个人的风格。现在,如果我们把柳永和苏东坡作一个比较,那当然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前人在一些词话里就常常讲到。宋人笔记《吹剑续录》记载说,苏东坡问他的朋友:“我的词比柳七的词何如?”朋友回答:“柳郎中的词要由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来唱“晓风残月’,你的词要由关西大汉手拿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可这其实还不是柳永与苏东坡真正的不同。如果根据外表上的“晓风残月”就认为柳永写的都是这种柔靡淫艳的歌词,那未免浅之乎视柳永了。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反应的态度不同,这才是柳永和苏东坡的一个最基本的分别。
  柳永的祖父、父亲、兄弟都有仕宦功名,他们家有一个儒家道德的传统,所以,柳永也有一份用世的志意。他在那首《需海歌》里说:“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可见,他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可是,他用世的志意,他家庭的儒家的传统,与他个人的浪漫的天性、音乐的才能,是互相矛盾的。他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从少年时代就在歌舞场中流连,为歌伎、乐工写词。这些浪漫行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薄,致使他平生失意,所以到晚年才写出这样悲哀的词:“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因此我们说,柳永的一生是矛盾和失意的悲剧,充满了生命落空的悲哀。
  可是人家苏东坡就不然了。苏东坡对自己的生命则是一个完成,他把儒家的理想与佛道的修养贯通、调和起来,从而完成了他自己。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比柳永更加不幸,他不但仕官不得志,还曾被下在监狱里几乎处死。他曾经被贬到海南岛,政府官吏不给他房子住,有一段时间,他带着儿子睡卧在桃柳林叶之下。虽然苏东坡的遭遇比柳永更不幸,可他在忧愁、患难和挫折之中有自己立身的持守,他能够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苏东坡写过一篇议“贡举”的文章,讨论当时的科举制度。这篇文章如果只看表面,你会觉得他反对佛老。因为在该篇文章里他认为佛老的思想比较消极、比较颓废,是“安于放”,就是说,比较放旷。他说,假如天下之士都真的像庄周那样“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那么人主用来砥砺名节和鼓励人心向上的那些手段就无所施其用,人们会什么都不在乎。其实,“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都是很好的修养,可是苏东坡在立论的时候,他是针对社会上犷偷吴翱刀包疤舶瞅丛芥帮山号人而言的。对于一般的人,需要用一个目的来鼓励他们。有了富贵和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格在作品中表现为作者的风格,柳永和苏东坡的人格不同,作品表现出的风格亦不同。
  B.如果根据个别词句判断柳、苏的区别,未免肤浅,他们最基本的分别是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C.柳永用世志意和家庭传统与他个人天性、才能的矛盾,是其受到大夫阶层鄙薄的直接原因。
  D.苏东坡比柳永不幸,却能将自己的生命完成,是因为他能在儒家、佛道之间得到贯通调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些人认为苏东坡议“贡举”的文章旨在反对佛老,是因为忽视了苏东坡写作针对的对象。B.“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不利于普通人进取,但有利于逆境中的人通达。
  C.只要外界的事物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就无法观察出柳永和苏东坡谁具有“静而达”的修养。D.古代君子的为学只有在做人的实践里真的表现出来,才算是受用了,苏东坡做到了这一点。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的风格就是人心灵的相貌,是心灵感情修养的一种表现。——叔本华
  B.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为艺术冲动所驱使的人,而且是只为艺术冲动所驱使。——易中天
  C.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
  D.辛词之放是由于一种英雄豪杰之气,苏词之放,则是由于一种旷达超逸之怀。——叶嘉莹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各有何特点? 请简要概括。(4 分)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阅体现出他在“儒家与佛道之间得到一种贯通调和”,请结合该词内容具体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战袍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已时终于大雨倾盆。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