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解解怯,泄泄闷,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一缕烟,一个脚印,一切就有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