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40字。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 ”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批评赵国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二、判断题
2.文化常识判断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
(2)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不需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
(3)城,在古代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为两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3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