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40字。
浙江省丽水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 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 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 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 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 “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 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 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 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 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 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 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 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 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 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 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 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 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 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唤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 《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 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 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 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B.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 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 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邕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 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B. 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膻恶臭”。
D.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
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B.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4.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 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味的成语,有“兰桂齐芳”“桂馥兰香”“万世流芳”等,也有“遗 臭万年”“附膻逐臭”“臭名昭著”等。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 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三月香雪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山 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 日子,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 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