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70字。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孟子的劝说艺术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文言实词、虚词、各种文言句式、现象以及它们和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孟子游说诸国,他的学说始终不能得到各国国君的采纳与施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解题: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取本文第一句中的关键词为题目。
“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
“事”: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
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之必须,“霸道”之不可行。
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此时,孟子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全文思路
• 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展开论述:
• 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 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