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7150字。

  宁德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对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如说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证据,就可作一判断。但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有某件事的存在。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数记录下来;有记录的,又未必一直传到现在;而现在保存的记录,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个人所知道的、所掌握到的史料都极有限,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这个道理极其明显,但人们常常违犯这一铁的规律,而轻易说否定话。
  例如,伯希和在《交广印度两道考》中说:“唐以前中国人开拓云南与东京(今河内)交通事,今尚无迹可寻。六世纪初年之《水经注》似未言及此。”
  其实,《水经注》中记汉代由交趾(今河内)通益州郡(今滇池东宜良县)的水陆道有两段一百余字,可谓相当详悉。《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也都有这条路的史料。伯希和没有详考古籍,就说无迹可寻,又未详看《水经注》,就说“未言及此”,这都是轻下否定断语的毛病。但伯希和终究为一老练的史学家,在“未”字前着一“似”字,这就大大减轻了错误的责任。这不是滑头,而是谨慎,也是我们极当取法的态度。
  又如,岑仲勉先生在《中外史地考证•前言》中说:“汉唐在玉门西未见驿传之记载。”
  岑先生认为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置驿传。其实唐代玉门以西早已置驿,而且史料极多。不过岑先生只说“未见驿传之记载”,比说“没有驿传之记载”又好得多!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研究一个问题,在最初期刚着手的时候,自己可能毫无意见;但到某一阶段,甚至刚刚开始不久,自己心中往往已有一个想法,认为事实真相该是如何。此时以后,自不免特别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也就是能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但切要记着,同时更须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证据。这点极其重要,不能忽略。换言之,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犯这种毛病的人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以前中国人开拓云南与河内交通之事,在史料中早有记载,而伯希和对此并未详查。
  B. 喜欢提概括性新见解的学人,常常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而忽视相反的证据。
  C. 庄季裕认为:北宋时,汴京市民的燃料以石炭为主,这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D. 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引《隋书•地理志》时加了“蕃汉”二字,与历史事实相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找历史真相时,只要找到了史料,纵然只有一条,就可以下肯定的断语。
  B. 研究历史问题,如果只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结论很可能不正确。
  C. 在历史研究中,要小心鉴别史料,对有过分夸张倾向的资料应当谨慎对待。
  D. 在转引史料时,应该查阅原书,以避免因为原引的人引错而自己跟着犯错。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三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
  A. “转引别人论著中的史料,更须慎重行事。记得自己治史之初,张泽咸先生特别告诫我,凡是看到别人引用的史料,务须查对原书。”(王曾瑜《治辽宋金史杂谈》)
  B. “不要为图省事而轻信二三手转引的史料。应自己动手去核实,尽量查到准确可信的原始文献,然后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张希坡《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法制改革研究》)
  C. 《舆地纪胜》引用《隋书•地理志》说隋代会稽郡“市埒二京,人杂五方,俗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但检视《隋书•地理志》的原文,这一段是综述古扬州风俗的。
  D. 一位研究生引用《三国志》中曹彪“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的文字,断言《三国志》中的“徙封”是指封地迁徙,“改封”只是改封名号而封地没有迁徙。事实上,他忽视了原文中许多封地迁徙的“改封”的例子。
  4. 请简述本文小标题的作用。
  5. 在第一部分末尾,作者为什么认为“未见驿传之记载”比“没有驿传之记载”好得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庄季裕认为……这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根据原文“若据庄氏此说,以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为主,甚至称为燃料革命,认为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可知,“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是根据庄季裕的记载推出的结论,并非庄季裕的观点。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访李松
  周起
  乡村公路虽然有点窄。但交通很顺畅,很快就到了李松家。
  眼前是一座三层小楼,小楼前是稻场,小楼的东边是一排平房。我走进院子时,菜香味扑鼻而来。
  这李松,难道想开了吗?要用美食拉拢我?
  市文明办推荐和平村的李松参评“江城好人”,派我去采访李松。我听说过李松的事迹,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没想到,李松竟然不配合,给他打了好几次电话才打通。他说他在地里拔草。没工夫。我只好迁就他说,那我们在电话里聊几句吧。他犹豫片刻,勉强同意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