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质疑穷理,躬身笃行——《石钟山记》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并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积累文言词义用法。
2.梳理文章内容,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3.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和勇于探究寻找实证的负责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苏轼对石钟山“名实”的分析,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咱们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柳宗元为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种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提出了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与养民治道。那么今天,我们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种认识之“道”,这种认识之道来源于一座山,这座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这座山,名称的由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这座山,更因苏轼的一篇游记,名扬天下,而苏轼的这篇文章,更被后人冠以“文之奇致,古今绝调”的美誉。一起走进《石钟山记》,来探求苏轼的认知之“道”。
二、研读文本
学习活动一:梳理感知,掘“道”之径
文章三个自然段围绕的核心话题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第一段苏轼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质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察疑);
第三段写探明市中山的名字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释疑);
整篇文章又“质疑”开始,由察疑为证,由“释疑”而终,体现了一个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过程。
学习活动二: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一)疑起何处
1.《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散文,全文都在考辨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这是徘徊在苏轼心头多年的疑问。那么这个疑问,苏轼从何而来?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助词)。”郦元以为下(名作状,在下面)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振动 吹起,名词作动词)浪,水石相搏(撞击),声如洪(大)钟。是(这)说也,人常疑之。今以(把)钟磬置(放)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才)访(寻访)其遗(遗留,动词)踪,得(找到)双石于潭上(句式:状语后置),扣(敲打)而(连词表承接)聆(仔细听)之,南声函胡(通“含糊”),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慢)歇。自以为得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矣。然(但是)是(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