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00字。

  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辩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一种以口传为特征的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区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地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这样一来,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东西方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的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
  B.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英文legend译作汉语“传说”一词,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有些包含了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为三星堆出土的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对商代帝王世系的相关记载高度契合,可以推翻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一“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口传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边境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