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70字。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5月29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的语言不但可以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还能支持高级的思维活动。虽然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但是人却不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仿佛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脑科学的进展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的奥秘带来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完成的,即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循环过程逐步掌握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最终学会使用语言。例如,咿呀学语的婴儿偶然发出类似成人讲话的声音,大人便会给予微笑、赞美等正面反馈;随着孩子的话语愈加复杂,周围的人则会纠正他的错误用语,鼓励他运用合适的词汇和语法。
  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要求人们对每句话进行逐一学习,这与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相矛盾。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的组合,形成无数新话语。例如,“我吃米饭”可以通过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替换变为“你吃米饭”“他吃面条”“爸爸喝水”等等。年仅几岁的孩童便具备这种语言创造能力,能够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变化并加以运用。显然,早期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学习观点,无法解释人类的语言创造能力。
  上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否定了条件反射机制,提出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语言机能,这种机能就像人体的一个器官,刚降生时便已预设于大脑中了。乔姆斯基将这一“器官”称为“语言获得装置”,在这一装置中存储着某种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规律性信息,即“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是被先天赋予的知识,人类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和有限的外界语言刺激,在短时间内学会理解和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乔姆斯基将这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称为“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点极具影响力——在主观上,它满足了人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需求;在客观上,大量相关研究都发现了支持人类语言先天性假说的证据。
  然而,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虽然在解释句法结构等高级语言能力的创造性时具有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基础语言能力的获得上捉襟见肘。那么人类是否也像通过“普遍语法”学习句法结构一样,通过某种先天性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在人类的语言能力中,“听”是第一属性。支持“听”的语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础的,也是出生后最先获得的语言能力。语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属于语言声音(语音)和不属于语言声音的过程。为揭开人类语言能力起源之谜,研究者以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先进的脑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了新生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音学习过程。
  研究发现,虽然新生儿刚降生时不能分辨语音和非语音,但是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新生儿便可以获得语音感知能力。这说明语音感知能力与语法学习一样具有很强的先天性。然而,人类的语言天赋比之前认识到的更加复杂——与句法结构不同,人类需要通过接受外界语音刺激,逐个学习组成人类语言的语音,从而获得完整的语音感知能力。高级语言能力的学习有“普遍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人类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但在解释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上存在不足。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中的“这个结论”,是指婴儿出生后6至8个月才能具备语音感知能力。
  D.新生儿在“沉默性模仿”中学会了区分可能和不可能重复的声音,随之获得了区分语音和非语音的感知能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非常陌生的语言,人们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来理解它并加以运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这一重要理论有助于语言学家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听力缺失,就无法感知到语音,将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够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B.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C.《庄子》“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也能学会说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D.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这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不相同。
  C.文章中出现了“语言获得装置”“沉默性模仿”等短语,这些专业术语对普通读者造成了很大阅读障碍。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佐证了语言先天性的观点,但作者认为人类语言的奥秘尚未完全解开。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封未拆的信
  费孝通
  在一次闲谈中,农业实验所的徐季吾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忽,接着说:“说来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次我见着她是在东吴大学的校门前,那时我就在这大学的附中里念书。她一路和我说了许多关于我生活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