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80字。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Ⅰ 阅读(共55分)
一、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灵感是一种唤醒
①每一个以文学为生的人,都不会推辞灵感的眷顾,当我们的写作陷入走投无路时,我们常常会本能地祈盼灵感降临。迟迟不能与灵感相遇的愁苦,在艰难的跋涉中灵感突然光顾的狂喜,以及由灵感催生出的“文思如泉涌”的酣畅状态,我们一定都体验过这其中的千般滋味。我们会心一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或者用中国人惯常的一种形容叫做冷暖自知。
②关于灵感,《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描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③由此,我们发现,灵感虽然如此轻灵,但支撑它存在的,是作者笨拙而长久的内心积累,就这个意义而言,灵感是笨的。灵感又是讨喜的,它的“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突然”,灵感是上苍给艺术家珍贵的馈赠,如同神灵之光,刹那间照亮浑沌的海面。所有艺术家都体验过灵感降临时内心喜悦或者说小得意。
④路边一棵折断的牛蒡草让托尔斯泰写出了《哈泽??穆拉特》;一只婴儿的粉嫩光滑的后脚跟让契诃夫突然找到描写一个脑满肠肥的官员的办法,他写那人粉红色的下巴好似婴儿的后脚跟。婴儿粉嫩的脚后跟长在婴儿脚上是多么可爱,但若长在一个脑满肠肥的官员脸上,也许就令人生厌了。这样的比喻我至今难忘。
⑤我也曾体会过灵感光顾的快乐。某个深夜,我在梦中被一个绝妙的句子惊醒——灵感来了。我生怕这句子随着梦醒而溜走,急忙起身找出纸笔记下。然而,当我早晨醒来,阅读我那半夜写下的句子时,才发现那句子其实非常平庸。我们有时也有可能完全误会灵感,同时也误会了我们自己。当然,我也有被灵感照耀的时候。我在写作长篇小说《无雨之城》时,很久都为找不到如何描写开头而发愁。某天中午,我站在窗前,无意中看见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一路踢着一只高跟鞋走进院子大门。这个快乐的踢着一只被遗弃的旧鞋的女孩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因为这情景正符合我那部长篇小说的气质。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几乎奠定整部作品的风格。
⑥灵感是一种唤醒。我们真正要做的倒是要常问自己:您心中有富矿吗?
⑦我不禁想要话题回到开始:我为什么要在这个亿万信息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讨论文学灵感呢?就因为获取信息——特别是各色八卦信息太过容易了吧?就因为这些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更不惧文字简陋的“社会情报”,对文学可能的淹没和蹂躏吧?就因为一条网络信息中的社会影响,有时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吧?就因为时代的诸多不耐烦和作家自身诸多不耐烦的顽强干扰吧?若果真如此,那便是文学的失败。当一个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写作者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这是不可逃避的责任。
⑧我们到底要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呢?如同信息不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灵感,灵感亦无法捏造。也许,寻找就是不寻找,等待就是不等待,期盼就是不期盼。要得到灵感就要先忘记调动灵感,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当我们把全部的情感,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把对生活不疲倦的热情投向对人生世相的追问和对生命的诚实体察时,灵感才会不期而至。
⑨我们享受这稀缺的美妙,如果创作过程本身就焕发着某种神秘魅力,这即是其中之一吧,而这魅力的呈现,无一例外地基于作家大量日常的朴素甚至是枯燥的劳动。
(文/铁凝,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对文学创作中“灵感”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灵感能应对作者在创作中陷入的困境。
B. 灵感在创作中因突然产生而不可以说。
C. 灵感是对长期坚守创作的作者的奖赏。
D. 灵感与作品 内容、风格等要素相关。
2. 关于“要讨论文学灵感”的原因,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 因为低质信息的获取太易,对文学创作有害。
B. 因为网络信息的影响太大,盖过了长篇小说。
C. 因为时代和作家太过急躁,会干扰文学创作。
D. 即使面对的资源多,作者也有能力警惕险情。
3. 说说怎样寻找创作的灵感。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
①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②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孩子。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