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710字。
2024年宜荆荆随恩高二5月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的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词语。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地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演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
材料二:
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兴论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论,其基本内涵为“感于物而兴”,是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 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 B.“触”与“遇”意义相近,但并非一个概念,它们在中国诗学中的大量出现证明了感兴 论是诗歌创作理论最核心的范畴。 C.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大自然的生发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为我们鉴赏经 典诗词提供了方向和门径。 D.诗歌创作是感物而兴情,进而立象尽意,所以感兴鉴赏要求读者从用心体会诗歌的意 象去体会诗人的情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重在论述诗人和外物的交流,材料二重在论述读者和古典诗词及其作者的交流。
B.没有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就没有“感兴”,偶然性和随机性是“感兴”的基本特征。
C.“感物”和“感兴”虽是一体,关系紧密,但“感物”是兴的起因,二者不能同时发生、发展。 D.“物”是相对于创作主体的客体,多指事物的外在形貌,常见的有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触”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B.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D.阶前忽见飞黄叶,始信韶光不可留。 4.结合材料,对“触遇”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解释,并指出其与“感兴”关系。(4分)
5.请依据材料二所论及的“感兴鉴赏”方式,鉴赏课文《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①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