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60字。

  湖北省黄冈市高中联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认为“仁”是社会的基础,希望每个人“克己复礼”,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关系。
  B.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教化每个人知礼、守规矩,尽量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 新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困难重重,因为有些诉讼里面坏的行为却合法,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D. “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今中国,“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所以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
  B. 要适应当今社会,法治秩序建立后需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才不会发生。
  C.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
  D.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 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解的权威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   )
  A. 平昌县一老人状告小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江口司法所上门对老人的小儿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其承担起赡养义务,支付拖欠生活费。
  B. 七旬老翁命丧务工路,当先村的支部书记陈学国出面调解,历时11天,最终赢得了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理解、支持,达成共识,签下协议。
  C. 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帮主阿速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D. 《白鹿原》中白家和鹿家争夺李寡妇的一块地大打出手,甚至要打官司,白鹿村中医堂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重任,让两家和好如初。
  4.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 “枫桥经验”与“无讼社区”建设的实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所以费孝通认为司法处已经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并不是费孝通认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