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52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学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调研序列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调研时间为150分钟。调研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的追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有的人眼光比较高远,也有的人眼光十分短浅。
②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之说,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他的说法颇有可供我们参考之处。马氏曾把人的需求分别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生存的需求;第二,人还需要安全,需要保证不受外来的危害。当这两项需求都满足了之后呢?你还会产生一种归属的需求。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你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另外,人还会产生自尊的需求、爱的需求……一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自我实现”之需求的。从维持生存到自我实现,是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过程快慢因人而异。并且,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马斯洛提到一种现象,叫作“约拿情结”。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意思是说你已经看到了那个最高的境界,可是你没有勇气,不敢去追求。你作茧自缚,被那些低层次的需求限制住了,所以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④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陶渊明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诗,就正好反映了他达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代诗人元遗山在一首《论诗绝句》中写到陶渊明,称赞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太康诗人中有个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是他本人却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这个人虽然在诗坛享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境界。因为《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潘岳所写的既然不是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写出好作品来呢?所以,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无论你的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识见的人,他把你的诗一读,就能够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⑤陶渊明的诗就从来没有过一点儿虚假的感情。陶渊明为什么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自己曾坦率地对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弦歌”出于《论语•阳货》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找一个小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他还说打算在公田里种些秫米将来酿些酒喝。你看,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这又是为了什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说,世界上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其中眼光高远的人能够达成自我实现。
B. 满足了生存、安全需求后,会有更高层次 归属、自尊、爱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 陶渊明的诗没有任何虚假的感情,他选择辞官退隐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
D. 元遗山称赞陶诗“真淳”,陈后山称赞陶诗“写胸中之妙”,两人都认为他是以自然真率之心来写诗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坦言为谋生而做官,可见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B. 《论语》中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表达了孔子对于“自我实现”境界的追求。
C. 诗人写诗是否真诚很重要,潘岳的《闲居赋》给人清高澹泊的印象,但他本人却热衷功名,他的诗不能达到更高境界。
D. 诗人写诗,难免会有“为人”之心,从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可以看出,他也有过这样的“为人”之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约拿情结”现象,说明“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进而肯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B. 苏东坡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的评价是一致的。
C. 与陶渊明的创作相比,杜甫写诗带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争胜念头,他的诗歌因此失去了自然率真之美。
D. 陶渊明用生命写诗,用生活实践诗篇,他的诗歌可以互为注脚,表现了他生命真正的博大和丰富多彩。
4. 请简要概括第⑥段 论证思路。
5. 请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分析第④段的观点。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西饼开始占领香港市场,机制逐渐代替手工。花色多,产量大,馅料改革便于保存,不再受制于季节,渐渐为更多的香港人所欢迎。同钦楼的饼部生意,已大不如前。曾经“莲蓉家家有,同钦占鳌头”的茶楼胜景已不再。甚至于西饼满目琳琅的新品,以莲蓉为馅,亦不显尊贵。
“同钦”的饼品之所以屹立不倒,全赖有一老一小。每年中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