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9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4.7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我们所说的山水,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关于风景的概念。这是因为山水精神源自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情境所孕育出的一种独有文化。
  ②中国的山水文化有着许多的面向,并由为数众多的物质以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组成。比如中国独特的山水画系统,山水诗和山水笔记及文章系统,以《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为代表的山水精灵志怪小说系统;比如以郦道元和徐霞客为代表的历代旅行家在山水之间的行走,以及由他们的行走实践所塑造的“山水行动”的意义系统;又比如道家文化中与自然、与山水那种紧密又暧昧的情感、理念与实践关系……这些复杂的系统往往又相互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了相互涵盖、相互蕴藉的局面。谢灵运的山水诗里面同时蕴含道家与佛家的精神旨趣,中国的“渔樵精神”是儒、释、道三个传统的融合,而陶渊明和桃花源则已经成为隐逸文化的典型模态。又比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宋元至明清,经历了从“隐逸于山林到隐逸于笔墨”的转变,这使得山水画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同时关乎着在朝和在野、出世与入世,以及文人的品格与气节等等诸多观念和立场,成为复杂的文化与精神复合体。中国山水文化所承载的这些复杂内涵,经过千百年时间层层叠叠的积累、沉淀与相互渗透,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精神。   
  ③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独特的“山水精神”,其中体现的山水观不同于“物我二分”的、建基于人本主义的西方古典式“自然”观,更不同于以新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底色的、社会学化了的当代艺术视野中所谓的自然观照。中国传统的山水精神主要是以道家传统为底蕴,部分地糅合并显现为儒学,在后期又特别涵纳了禅宗的相关精髓,追寻物我一体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此精神体现在艺术实践大方向的追求上,则非常不同于近代、当代占支配地位的以对象化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存在观。“山水精神”所蕴含的这一世界观、存在观、人生观和创作观资源,似乎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为了构筑我们意愿中的未来生活,亟需重新将之激活。 
  ④山水精神毫无疑问是一种文化建构,是文明的积淀与衍生。在笔者看来,山水画、山水诗、历代人们在山水间的行走,以及类似于陶渊明和桃花源这样关于山水与庙堂关系的机制,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通过一代代的积累、凝聚和增益,终于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心理和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人的山水精神。这种独特的山水精神依托于山水文化,在中国历朝历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山水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独特关系,更暗含着人与人之间、群与己之间,乃至独立人格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一种中国式的相处之道。
  ⑤然而,山水精神与山水文化或者说与关于山水的学问,还不太一样。山水文化是智性的,也是文本的,它更像一种知识体系。而山水精神,似乎更是感性的、本能的,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审美自觉。山水精神是在山水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生长的,但山水精神不是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的传统和习惯,时时体现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之中,无关个人文化水平。山水精神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深刻或者多么高明,而在于它是多么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存在于我们的精神内核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与身旁。对于普通人而言,山水精神意味着对山水莫名的亲近感与渴慕,这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于山水,中国人大多数会自然而然地有这样的亲近感。笔者的观察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一种田园情结——在山水之间,在田园之间,散居闲处,到了一定年龄,还是希望回到田园山水之间,或者能够时不时地回到田园山水之间。   
  ⑥这种亲近感与学问的多少,或者说与关于山水的学问的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能够产生这种亲近感,恰恰是我们文化根底里面的山水精神在发挥作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集体心理机制或文化机制的影响。比如,在我们的文化建构里,陶渊明及其桃花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魏晋以来发展起来的山水诗歌和稍晚一点兴起,并于两宋达到高峰的山水画,作为艺术和文化在形塑我们的精神取向和心理形态时,也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⑦可以说,中国人是徜徉于山水之间的一种人。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肉身始终在山水之间,而是指我们的心灵需要山水所代表的某种东西的滋养,同时内心之中也始终为山水和山水精神留有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世强《山水精神、山水影像与山水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山水文化内容丰富,既包括众多的物质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B.无论是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中国的“渔樵精神”,都体现了多种思想的融合。
  C.山水诗画以及古人山水间的行走,都是中国独特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与智性、文本的山水文化相比,山水精神是感性、本能的,是一种审美自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逸于山林到隐逸于笔墨”的转变,使山水画由艺术形式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复合体。
  B.为了构筑意愿中的未来生活,我们需要重新激活“山水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
  C.山水精神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更暗含着更深层次的中国式的相处之道。
  D.普通人渴慕山水、亲近山水的本能,是山水精神普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有力证明。
  3.下列选项中,能用来说明第五段画线句子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与山水相关的诗画、典籍,是现代人去感受和理解山水精神的丰厚宝藏。
  B.山水不是文人墨客的独属,而是普通人生活疲惫时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C.对山水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因人而异,一般专业水平越高,感受就会越深。
  D.以山水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暗含着山水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4.文章第三段如何阐述“山水精神”的独特性?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山水精神”。(6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做柴火?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然而,没有人敢去打它的主意,我以为没人动它是因为没有砍得断它的斧头。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