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80字,答案扫描。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虽历经几度兴衰,但始终活跃于中国历史的舞台。战国韩非子提及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被看作中国侠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司马迁《史记》是记载这些社会群体并加以描述的最早记录,其对侠客有这样的点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千里诵义者也。”与韩非子站在法家立场上批判侠不同,司马迁记载和描述的是这群社会边缘人的精神理想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民间道德,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之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国家立场上论侠,强调“上下相顺”,对这些有悖于国家秩序的人物给予了批评。虽然不同于司马迁的立场,班固的《游侠传》也对这一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了形象的记叙。从此,这群形象特别、有特殊行为的人有了个社会名称:侠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诺千金,以信立于天地;赴士厄困,以勇撼于人心;除暴安良,以义济于民间;性情旷达,以气动于人群”成为中国的侠客内涵和侠文化的传统底色。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使侠客的行为不再是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与打江山、保江山结合在一起。清末霍元甲形象的出现又一次在侠客和侠文化的底色上抹上了新的色彩:在现代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中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沿袭了这种精神,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在民族纷争的乱世中塑造人物,揭示民族大义,暗示人生哲理,强调民族融合的国家意识和百姓安宁的社会意识,这给予了侠客和侠文化以新内涵,并且成为中国侠客人格和侠文化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
  (取材于汤哲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中的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行侠仗义和叛逆抗争的行为。
  先秦至民国是武侠小说的古典时期。先秦两汉文学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侠客形象最早出现在《史记》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侠客的描述及其人格界定为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学想象构建了体系。到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各家对侠的看法经历了由批评转为赞美的过程。
  B.韩非子与司马迁对侠持不同看法是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
  C.韩非子和班固的著作都有对侠客这一形象的记叙和描述。
  D.侠客的社会名称来源于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别、行为特殊。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就是写侠客和义士的侠义抗争行为的通俗小说。
  B.秦汉及魏晋志怪使武侠小说萌芽,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础。
  C.剑客的神秘色彩减弱是宋元明出现群众性好汉行动的原因。
  D.民国时常见以剑仙斗法、门派纷争为题材的武侠技击小说。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一和二中均有涉及,其用意是相同的。
  B.随着时代的发展,侠客和侠文化的内涵越发丰富,并逐渐形成判断标准。
  C.现代时期出现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与读者的阅读选择和阅读口味有关。
  D.武侠小说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变动相关,呈现出民族精神的阶段性发展。
  (4)对下列示例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材料三内容的一项是      
  A.“迅捷的武功多命名猿鹤,潇洒的剑法多取自星月”,说明武功技法取法于自然,烘托出生命的脆弱。
  B.金庸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郭靖,在中原地区遭受靖康之变时挺身而出,集中展示了武侠世界的人格美。
  C.金庸作品中描绘三把宝剑,一把寒光逼人,一把厚实稳重,一把外形腐朽,隐喻人生不同状况和境界。
  D.《蜀山剑侠传》中对化学转换、北极光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说明武侠小说的创作受到科普知识的影响。
  (5)请结合材料,概括如何使中国当代武侠小说获得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贼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