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252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抒趣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请用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位置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报告共40篇,报告数据如图所示:
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篇“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没有这种可能性。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成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
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去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
材料二:
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抱有成见的凡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非一开始不抱成见。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的成见的克服。海德格尔说,真理须争而后得。不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做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没有我们的看法,真理就无从显现。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维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的见解是由报道和想象拼合而成,其涵盖面大于我们对事物的直接观察。
B. 我们对事件全貌的认识通常经过了改编、有意加工和创造,这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观察习惯密切相关。
C. 哥廷根心理学会议实验表明,老练的旁观者的“负责任”的报道,能使大多数人了解并未发生过的事件。
D.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真理需要成见,我们应以真理存在为前提,让真理在克服成见之基础上展现自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成见”对探索真理的积极意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B. 现代生活匆忙繁杂,人们用头脑中已有的成见去填补差距、消弭隔阂,进行密切交流。
C. 材料一尾句中“历史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这种方式”指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样板。
D. 材料二指出,对万事都无所谓和不持成见的人与真理绝缘,因此真理和谬误同样重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固定的成见每人都难以避免,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虚幻的“拟象”之中。
B. 学者倪梁康说:“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
C. 约翰•歌德曾说:“谬误浮在表面,真理藏在深处,找到谬误要比找到真理容易得多。”
D. 物理学者寺田寅彦曾说:“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
4. 下列选项对材料一中图表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几乎所有报告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主要事实错误。
B. 杜撰细节描述的现象在40篇报告中非常普遍。
C. 比较两图,人们似乎更容易犯主要事实错误
D. 报告主要事实错误比杜撰细节描述问题更严重。
5. 如何在成见中追求真理,两则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能使大多数人了解并未发生过的事件”错,结合图表可知,这些报道错误率极高,且有杜撰成分,并不能真正使大多数人了解并未发生过的事件。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