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20字。
沙河口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四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欺侮(wǔ) 怅惘(mǎng) 戛然而止(jiá) 大切大悟(chè)
B.眼眶(kuàng) 农谚(yán) 挑拨离间(bō) 蔓不经心(màn)
C.追溯(shù) 蛮横(hèng) 自圆其说(yuán) 怒不可恶(è)
D.抉择(jué) 襁褓(qiǎng) 格物致知(zhì) 目眩神迷(xuàn)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______。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______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______,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所有的颜色都______到了极致。
A.悄无声息 抵达 五彩缤纷 酣畅 B.不知不觉 出发 花团锦簇 舒坦
C.悄无声息 出发 花团锦簇 酣畅 D.不知不觉 抵达 五彩缤纷 舒坦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提升格局,开阔眼界;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②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精深;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③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④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A.第①句中画直线部分语序不当,应该把“提升格局”和“开阔眼界”调序。
B.第②句画波浪线部分中,“可以”是副词,“知”是动词,“兴替”是名词。
C.文中加点词“理想信仰”“博大精深”“心游万仞”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
D.第④句画直线部分,“精神面貌”是主语,“透着”是谓语,“也会”是定语。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某中学举办“致敬经典·点亮青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1)博观约取,古今荟萃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优秀作品。它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B.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者,他目睹唐军围攻叛军的溃败,写下了《石壕吏》这组诗。
C.《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2)含英咀华,感悟人生
异词异义,各词各精。请从“忍”“韧”中任选一个词,并联系一位备选人物的经历,谈谈这个人物的品格给你带来的启迪。(3分)
备选人物:保尔·柯察金 孙少平
5.古诗文默写。(6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宛在水中坻。(《蒹葭》)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虽有佳肴》)
(5)《桃花源诗》用“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表现桃源人们的幸福生活,《桃花源记》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6.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