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890字。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或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项圈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
  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虽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
  王熙凤与秦可卿虽是亲戚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秦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凤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其中有一段写早起进宁国府而先到可卿灵前祭拜,极为传神: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
  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似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仪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
  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
  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礼记•檀弓》中记录下一个生动的事例:
  鲁人有朝祥(“祥”指服丧期满)而莫(暮)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即子路)!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瑜(超过)月则其善也。”
  据史书记载,子路是一个自觉恪守礼仪之人,这种恪守是那么彻底,也许已经跟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任何违和感,所以他会讥笑一个早晨刚刚服丧期满的人,晚上就急不可耐地去唱歌娱乐了。既然相距时间这么短,那么守制服丧,似乎就成了一种纯然外在的强迫,其内心的悲伤情绪,应该已经荡然,由此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服丧的虚伪性。但孔子对待此事的态度十分微妙,他一方面批评子路对别人的苛责,认为一个人能够坚持服丧三年,已经很不容易。但同时,他又希望人们能够在服丧期满和娱乐活动间,有一个更长的时间间隔,因为只有娱乐的时间延宕,才多少说明了,不但其悲伤的情感是真实的,就是对服丧礼仪的执行,也是真诚的,是丝毫不勉强的。
  正是早期儒家倡导的礼仪与情感的二元组合,那种在现实的对峙紧张乃至断裂中依然思考可能的和谐关系,经过文化历史的递相嬗变,成为《红楼梦》小说展开的基本命题,并呈现为丰富多彩的人物谱系,形塑成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摘编自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
  材料二:
  在情感社会学看来,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
  有些作家关闭了文学与现实火热生活同频共振的情感通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感自然说是基于生命科学的,而情感建构说是基于社会人类学的,这两者是作为情感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B. 《红楼梦》中宝黛的木石姻缘未直接提及,是因为这是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
  C. 凤姐见到秦可卿的棺材,泪如断线之珠,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则是礼仪的呈现。
  D. 作家关闭了文学与广大世界相连接的情感通道,一味沉溺于“技术主义”会使得一些创作陷入空洞生硬的境地。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宝黛倾情相许,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他们初见时久违 熟悉感的非理性角度分析。
  B. 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是深厚的主仆之情的情感因素体现。
  C. 孔子认为服丧期满和娱乐间隔时间 长短,多少说明其悲伤的真实性,及对服丧礼仪的执行的真诚性。
  D. 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红楼梦》在人的情感领域进行的深入探索,使其意义更为重要。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辩证地看待“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的这一观点。
  B. 材料一在论证“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 呈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诗缘情”创作理念的重申,就是期待当下的文学创作尊重内在基本规律,辩证处理好理、事、情之间的关系
  D. 材料二中得出了创作的目标,即以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文质兼美、情理兼备的优秀作品,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推断当下的文学创作存在怎样的现象。
  5. 如何理解“《红楼梦》是传统社会晚期的礼仪文化,也是情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簿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