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60字。
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际与国内的联动同样引发其他交通制度的形成,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信息传递制度。
关于宋代皇帝的信息渠道,学者们常引南宋魏了翁向理宗皇帝所上《应诏封事》予以言说其中言道:“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瓯、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但这些并非皇帝信息渠道的全部,除此之外,皇城司的讥察、走马承受公事侦探、御药院宦官的出入,以及派专官到各地对人事的“按察”“体量”等,亦是皇帝的信息渠道。
宋朝皇帝的这些信息渠道多是以稳定的制度或行政运作习惯存在着,其中“外臣附驿”是京城之外广大地方官员及被派出京外的朝官们向皇帝及中央部门奏申政事的主要途径,其所依托的制度载体便是驿传,而驿传系统亦是中央政令发布传达、维系整个国家行政运作的最重要的信息沟通系统。这一系统布设在京城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线上,驿传的主干线称为“驿路”,次一等的传递路线称为“县路”,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亦表现出内外联动下信息空前增量所促成的时代特征。
宋代沿袭唐后期驿传制度递铺与馆驿并存的状况,正式确定驿递分立制。递铺主要负责文书传递,常制每十八里或二十里一铺;馆驿主要负责官员接待,间距由唐代的三十里,演变为六十里,即一日程的距离。但馆驿与递铺在功能上仍有关联,即馆驿一般没有马匹,官员出行若需乘马,须到递铺里面申请领取。馆驿虽不负责文书传递,但在内张贴的登载官员任免等朝廷信息的邸报,无疑亦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宋代将通过递铺传递的文书分为三个等级,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一般常程文书,用步递传送,形式是铺兵肩挑步行,日行二百里;军期、盗贼、刑罚、灾伤等紧急文书,用马递传送,日行三百里;急脚递是军兴之时临时设置的传递等级,日行四百里。马递和急脚递只是文书传递的等级,并非由传递方式规定。其传递可用马,亦可用步,视传递时具体的时、地形势而定。南宋时,因旧有递铺系统遭到部分破坏,为应付和蒙古、金的战事,先后在行在所(主要是临安府)通往前线的要路上新置斥候铺和摆铺,与旧有递铺并存,专门承传紧急军期文字。斥候铺后来变成常设系统,摆铺则是兵兴则设,兵罢则罢。
递铺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持行政信息沟通,特别是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宋代中央设有进奏院,掌受皇帝诏敕及三省(北宋前期为中书门下)、枢密院宣札,六曹、寺、监百司符牒,颁于诸路。凡臣僚章奏递到,则呈报给门下省,若是案牍及申禀文书,则分纳诸官司。进奏院相当于中央的文书收发总机关,连接通往全国各地的递铺系统,承传皇帝和在京部门发往各地,及各地上呈皇帝和在京部门的各类文书。当然,递铺同样承担着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文书传递、官员的私人信件传递。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的,到了宋代,则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宋人书信存世数量之大,正是这一制度背景下的结果。随意翻开宋代文献,便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返,或叮嘱家事,或交流政见,或诗词唱和。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允许私书入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私人联络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和进步,不仅标志着宋代社会信息急剧增量下通讯范围的扩大,亦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群体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时代利益诉求。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材料二:
宋太祖建隆三年,窦仪等人主持修订法律,于次年定名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其中与邮驿法令有关的共12条,基本是《唐律》的翻版。宋初,各地驿站不堪负荷。为了整顿这种状况,宋仁宗嘉祐四年,根据枢密使韩琦建议,朝廷授权三司使张方平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驿传系统布设在重要交通线上,依靠“驿路”和“县路”的结合,形成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具有时代特征。
B. 宋代官员在驿馆休息、换马时可以看到登载着朝廷信息的邸报,这说明宋代虽驿递分立,但二者在功能上仍有关联。
C. 唐代的书信存世数量远不如宋人书信的存世量,是因为唐代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
D. 《金玉新书》中规定,若有人盗窃了边防军事信件,不仅是犯法者,教唆者、当事驿夫和上级官吏都要受到相同惩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宋时期国内外联动使信息空前增量,通讯范围扩大,促使一些新的交通制度形成,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传递制度。
B. 宋代递铺传递的文书有三个等级,传送普通文书的步递有规定的形式,而传送军期、灾伤等紧急文书时,可步行也可用马。
C. 宋代官员可以通过递铺与异地好友进行书信交流,还可以收寄家书,这在很多宋代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相关佐证。
D. 《宋刑统》的修订与《唐律》的关联较大,宋代颁布的《嘉祐驿令》和《金玉新书》均对邮与驿的相关情况作出规定。
3. 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白居易《缚戎人》)
B.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赠范晔》)
C. 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陆游《得子虞濠上书》)
D.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4. 明代时中国才出现私营商业组织的“民信局”,专门服务民间,代人寄递信件包裹、汇总银钱,以“酒资”“酒力”的名义收取费用。试分析宋代“递铺”与明代“民信局”的主要职能区别。
5. 宋代的邮驿通信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宋代官员在驿馆休息、换马”错误,根据原文“馆驿一般没有马匹,官员出行若需乘马,须到递铺里面申请领取”可知,驿馆没有马匹。
C.“远不如宋人书信的存世量”错误,原文只说宋人书信存世数量大,但没有提及唐代书信存世量远不如宋代;“唐代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表述也不准确,根据原文“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是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进行传递的,到了宋代,则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可知,是“唐代以前”不允许利用驿传系统传递,宋代时“正式允准”官员私人书信可以通过递铺传送,可见唐代时已经出现了官员私人书信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的情况。
D.“当事驿夫和上级官吏都要受到相同惩罚”错误,根据原文“盗窃或泄露边防军事信件内容者斩,教唆或指使犯法者也同样处以斩刑”“刑罚不仅仅惩处那些传递文书的当事驿夫,同时也要惩处有关上级官吏,失职的一样处以杖刑”,盗窃边防军事信件的犯法者和教唆者都要处以斩刑,驿夫和上级官吏也会受到惩处,但不是处以斩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托尔斯泰的树林
徐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