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红烛
课 前 预 习
1.作者简介
[生平]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作品] 新诗作品:《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和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
[评价] 毛泽东:(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郭沫若: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朱自清:抗战以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2.背景解读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夯 实 基 础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捣(dǎo)破 ②躯(qū)体
③脂膏(zhī gāo) ④耕耘(yún)
⑤监狱(yù)
(2)辨明字形
①烧fèi(沸)fú(拂)拭 ②慰jiè(藉)户jí(籍)
③máo(矛)盾máo(茅)草
2.词语辨析
(1)抚慰•慰藉
[辨词] “抚慰”和“慰藉”都是“安慰”的意思。
“抚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而“慰藉”无明显等级之分,多用于书面语。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是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选词] 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_抚慰_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_慰藉_。
(2)着急•焦急
[辨词] 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焦急:指的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
[选词] 身陷困境不可_焦急_,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_着急_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
1.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