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20字。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这四首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
2.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
情境任务
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一首诗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让我们走进这四首诗歌营造的不同意境,体会诗歌的不同思想内涵以及诗人对生命、自然的不同感情,从而认识四首诗歌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 前 预 习
1.作者简介
[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他
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1914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革社会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受到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世界观倾向于泛神论。“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了“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笔法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国家政治和科学文化机关的领导职务。
[作品] 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
[评价]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背景解读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夯 实 基 础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放号(hào) ②怒涌(yǒng) ③律吕(lǚ)
(2)辨明字形
①zhuàng(壮)丽诉zhuàng(状) ②洪tāo(涛)浪táo(淘)沙
③舞dǎo(蹈)dào(稻)穗
2.词语辨析
(1)壮丽•富丽
[辨词] “壮丽”着重指雄壮而美丽,色彩庄重,常形容城市或山河的景象;也形容诗文画面和歌曲的气势。“富丽”着重指建筑物宏伟美丽,常形容陈设;也形容光彩夺目,气势盛大。
[选词] 70年的艰苦奋斗,铸造成新时代一座座富丽的楼宇;70年的峥嵘岁月,谱写成新时代一首首壮丽诗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