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0360字。
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②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④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
⑤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⑥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例如: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他的;“其余”“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明日”,这里作“次日”讲)、之(他)、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⑦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
⑧这短短的一段古代的文字,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可是仔细一分析,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永远都在运动、变化、发展,并且需要长时间才能觉察。
B. 文字是以语言作为基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无法听见的古人说的话,是对语言的如实记录。
C. 古代文字尽管大多数现在还在使用,但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等,会发现跟现代汉语还存在很大差别。
D. 古代文字可能意义没有改变,却在使用时出现了区别,有的是不能单用,有的是使用受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之所以能够给《论语》注解,大部分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字。假设他闯进了孔子等人的谈话,他一句也不可能听懂,无论他们讲什么。
B. “不能光看字形”,可见有些古代文字虽然和现代文字没有外在的差别,但是它的意义、用法有些两样,我们在对古代汉语进行现代翻译时,会有更深的体会。
C.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古代特有的句法,说明我们在看古代汉语时,除了要关注字的意义和用法外,还需要在语法上下功夫。
D.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中,我们了解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意义、用法上的三种情形,这已经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全部涵盖了。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D.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 请简要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结合文本与下面所给材料,总结概括出方言形成的原因。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对语言的如实记录”错误,原文为“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选项和原文矛盾。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青青牧草
了一容
夏日的草原就像一条巨大的彩锦织就的毯子。伊斯哈格侧身躺在这个草绿花香、生机勃勃的巨大“毯子”上,天马行空地遐想着。琤琤琮琮美丽的喀纳斯河,在日头的照射下,被两岸开满草地的野花映衬得闪烁着珠宝一样的光芒。
伊斯哈格所热爱的,就是在这辽远空阔的喀纳斯大草原上安心地牧马。这就像那些从事科学和文学的人一样,只要能够在自己所倾心和喜欢的岗位上,踏踏实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