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0个字。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从哈尔威船长身上感悟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学习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大海孕育着万物,体现了博大,展示着宽广,昭示着伟大,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可是,提到大海,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掉一个虽不愿触及却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话题――海难。 (展示部分海难图片或者录像片资料)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另有重要作品《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早期作品《短歌集》中流露出保皇思想,后受进步思想的启发,逐步摆脱了保皇党的观点。1827年发表的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有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1830年他又据那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的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二.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节数,划出体现时间进程的词语。
1.试一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仿一仿,分小组模拟小说中的某一片段,稍做准备,然后上台表演。
4、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语文活动:实话实说。
“诺曼底”号沉没了,请你作为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获救者,以便进一步了解“诺曼底”号沉没的情况。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记者;一方为“诺曼底”号获救者;
2)记者方要紧扣这次海难设计一些问题;“诺曼底”号获救者依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