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20字。《劝学》导学创意
  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  肖亮
  【导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集中代表了荀子关于学习的先进见解和主张。苏教版《高中语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读书求知”上升到实现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新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去解读文本。
  “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这种学习方式侧重的是“探讨”。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材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同时结合课堂生成性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讨,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2、关于学生:
  高一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已经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本应当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在长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文只节选了《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的前半部分,《劝学》一直都被解读成了一篇讲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文章,也就是说我们读到的是《劝学》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它的人文价值,这样就离荀子所要表达的原意与学习的终极目的就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把最终的落脚点落在“礼”的建设上,品德的追求上;并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作为一篇说理文,荀子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是《劝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体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导学过程】
  环节一:自主解题
  板书课题、作者。让学生就课题和作者,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积极回答提出的问题。
  如:“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你对荀子了解多少呢?
  明确:“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环节二:研读文本
  1、疏通课文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必要的文言基本知识。
  课文节选部分篇幅较短,课文注解也比较详细,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文本的方法。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主讲人,在班级进行交流。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强调。如:积累“就、暴、参、知、绝、锲、跬步、骐骥、可以、矣、焉、者”等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掌握“水、日、上”等词类活用。
  2、探讨本文的论述结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