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3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说明
  我拟讲的课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名篇——《雨霖铃》。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柳永的一首因抒写离情别意而感人至深的婉约派代表作。该词运思巧妙、意象典型、虚实相济、情景交融。下面,我分几个方面来简要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 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诗词的阅读更应体现遵路识真、入境始亲的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有明确要求,其中有: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些,在本课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
  《雨霖铃》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首先接触的词作,该词虽不甚深,但它在运思和意象选择运用上别有特色,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借助本词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诗词的读法。
  具体说就是:熟读成诵,理清思路,通过典型意象分析,凭借“了解之同情”,鉴赏全词,进而体味词人所抒写的离情别意。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首词的特色,即把握艺术特点,培养鉴赏能力,体会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这样,借助这一名篇的教学引导学生鉴赏同类诗词。因篇制法,精要实用,是我的追求。我想,这样做对学生会更有利。
  关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概述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意象分析,鉴赏本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了解之同情”,体味词人所抒写的感情。
  【教学重点】:艺术特点把握,鉴赏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体会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
  本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法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法的选择,一是根据教材的特点,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首先,《雨霖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虚实相济,情景交融,意象典型。据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遵路识真”理清全词思路,另一方面要着力选择情景交融的典型意象进行鉴赏分析,从而体味词人所抒写的离情别意。诵读点拨,必不可少。其次,本词言不甚深,但所营造的意境却十分典型,学生表层理解尚不费力,要想真正把握,非要用心品味,涵咏不可。因此,如果我们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