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公开课课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配套教案约2260字。
《赤壁赋》
蔡丽华
一、 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赋的风格。
2、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轼排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水。”自古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登山临水,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传递给我们,留下许多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 何为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苏轼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辞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景物描写景物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感情真挚朴实。
(三)
作者简介: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
写作背景: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黄州的赤壁并非周瑜破曹的湖北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 喜——悲——喜
《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