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630字,教材完全解读,十分细致,同时又从各方面进行训练,适用于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赤壁赋
高手支招之一 ——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
△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读前要热身
18—1
苏轼吃官司
宋朝大诗人苏轼吃过不少文字官司。他任杭州通判时,写有《观潮》诗五首,其中第四首为:
吴儿生长狎涛渊,
冒利忘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
谁想到这首同情吴国水泽劳苦大众的诗,竟被诬为“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甚至是“包藏祸心,怨望其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敢为悖慢,无知畏忌”的大逆不道的“怨上诗”,于是,苏轼被捕入狱了。这一冤案由御史中丞李定主持审讯。之后,他们更进一步抓住苏轼《咏桧》一诗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两句,向宋神宗告状,硬说苏轼有“不臣意”,企图置苏轼于死地。宋神宗总算比较冷静,问:“卿何以知之?”答:“陛下龙飞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虽然如此,御史们还在继续搞鬼,想把苏轼定为死罪。可是惮于舆论的压力,宋神宗亦不愿背上“杀才士”的恶名,苏轼才死里逃生被贬黄州,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乌台诗案。”
可是事情并没有完,苏轼的政敌们仍在虎视眈眈地要找他的岔子。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苏轼在扬州写了《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诗三首,其中第三首有这样两句:“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又欣然。”不料又被御史们参了一本,说神宗刚死,作为臣竟有此欢欣心情,实属大逆不道。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惠州时,有人又以他两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进馋于宰相章惇。章惇大怒,认为苏轼在贬谪时居然有“春睡美”的闲适,显然是对抗朝廷,于是又把他贬到更边远的儋耳(今海南那大)。就这样,苏轼一次次被贬逐,直到老死。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他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并称“三苏”。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 肆, 18—2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识记字音
属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冯虚(pínɡ) 桂棹(zhào)
袅袅(niǎo) 嫠妇(lí) 幽壑(hè) 愀然(qiǎo)
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扁舟(piān) 匏尊(páo) 蜉蝣(fú yóu) 僇人(lù)
施施(yí) 袵席(rèn)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