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成语故事(第十五期)9\22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 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 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 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
一分钟默写
清平调三首之二(唐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教学目标与导向: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即欣赏诗歌)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4、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5、欣赏
导入语
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 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1、正音:
舸ge3,怅chang4寥廓liao2kuo4遏e4
峥嵘zheng1rong2遒qiu2樯qiang2天堑tian1qian4
2、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讲解诗的基本常识。
古典诗词常识:《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双调,114字,上阙13句,四平韵,下阙12句,本篇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五平韵。
3、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等,
意象,意境,要把握“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以,要多了解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积淀在各个意象上的典型信息,如:梅,竹,月,楼等在我国诗歌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布置阅读读本4,课。默读全诗,划出所有表达诗人感情的意象。结合课后2,3题讲解。
诗离不开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的诗由有一个主题意象展开联想,比如读本上的《尺八》,有的诗围绕一个中心由多个意象展开联想,比如《沁园春.长沙》
4、上阙重在描景:看湘江秋景: 竞(学生概括)
意象——群山,树林,碧江(自然力量,革命形式)百舸,飞鹰,翔鱼(向往自由)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感情:景是热烈的,情是低沉的豪情,胸怀是广阔的(以乐景写豪情)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朗诵)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情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5、下阙重在抒情:忆峥嵘岁月:恰
意象——同学少年(1911年到25年,长沙学习,工作,革命活动)怎样的少年?概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三方面写中心意象:精神风貌,活动,志趣)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
诗人通过回忆当年的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巧妙的用一设问结尾,也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谁?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朗诵注意豪迈之情,凌云之志的抒发)
6、总结:作者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