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摭谈《沁园春·长沙》手迹和课文的不同之处
(224500)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沁园春·长沙》一词以其鲜明的形象、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强烈的革命精神,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毛泽东同志那刚劲、洒脱的书法更是让人叹服,难怪人教版把这首词放在第一册第一课的位置上,并在插页上配有作者的手迹影印。笔者把手迹和课文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差别之外,还有三处标点、一处文字不同,试分析如下:
  1、“携来百侣曾游”一句后面的标点不同,手迹上为“,”,课文中为“。”。逗号表示句中停顿,它前面的句子要和后面的一个或几个分句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照此理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应为完整的一句,词的上片写诗人独自前往旧地重游,睹物而思人,赏景而忆事,如此壮美的湘江秋色自然引起了诗人回想起他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到此漫游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回忆起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许多不平凡的岁月,再下面的文字则是对往昔生活的具体回忆。从结构上看,这个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句子在全词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课文中用的是句号,句号则表示这一句为单独的、完整的一句,从上下文的联系角度看,此处用句号,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词的上下片的过渡句,上片的写景由这一句自然过渡到下片的叙事和抒情,同时这一句本身可以说是往昔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应该领起两个方面:一是“忆”以前在这里的漫游生活,词的最后描述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特写镜头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件;二是“忆”往昔的战斗生活,由此可以得出下片是“分—总—分”的结构,这里用句号也自有它的道理。
  2、看最后三句,手迹上为:“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课文中则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几句之内,竟有三处不同。
  先看标点的不同。第一处是“曾记否”一句后面,手迹上为“:”,课文中为“,”,这里的冒号是表示用在总说性话语后面,以引起下文的分说,说明下面的两句是“曾记否”的具体内容。用逗号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