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春江花月夜(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春江花月夜.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春江花月夜.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春江花月夜.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从军行(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从军行.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从军行.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从军行.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 滕王阁(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滕王阁.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滕王阁.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滕王阁.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学案:专题一+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3份)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DOC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一 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ppt
│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和晋凌陆丞早春游望.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整合+专题检测(3份)(3份打包)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  专题检测.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一  专题整合.DOC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检测卷.doc

  春江花月夜
  一、诗人名片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
  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三、文题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
  (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
  (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活动年代主要在武则天时期,比“四杰”中的王、杨还略晚一些。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博览群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相处不合。后解职还乡,被受武三思指使的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他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要的政治漩涡。有《陈伯玉集》。
  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二、诗词故事
  碎琴求名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郡。(《唐诗纪事》)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从军行
  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擅长五律,他的边塞诗,雄浑刚健,颇有气势。《从军行》便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
  2.文题背景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犯唐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3.文本赏读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当,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诗人名片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行五。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的祖父。青年时与李矫、崔融、苏味道同被称为“文章四友”。26岁中进士,官至膳部员外郎。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
  他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而自豪。
  二、诗词故事
  杜审言之狂
  杜审言的诗在“文章四友”中是最出色的。不过,他非常自负,恃才傲物,自高自大得近乎发狂。有一次,杜审言洋洋自得地对人说:“这下子苏味道一定得死了!”别人惊问,为什么苏味道一定得死呢?因为苏味道正好端端地当着吏部副长官。杜审言指指自己一部已编好的诗文集,哈哈大笑道:“他看到了我这部诗文集,还不羞死吗?”
  过了一会,又目空一切地说:“我的诗文,应当叫屈原、宋玉做我的属官;我的书法,当叫王羲之朝北向我膜拜!”据说,他临死还不改这毛病,对前去看望他的宋之问说:“我活着压得你们不能抬头,现在要死了,你们可以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