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8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论述、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2.把握课文结构,品味精确语言。
  3.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墓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导入新课。
  (二)引用导入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
  二、知识积累
  1.了解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讲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3.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三、信息筛选
  1.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