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学情分析(孙文君).doc
观课记录(孙文君).doc
教材分析(孙文君).doc
教学设计(孙文君).doc
课标分析(孙文君).doc
课后反思(孙文君).doc
课件设计(孙文君).ppt
评测练习(孙文君).doc
效果分析(孙文君).doc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1、 难读字注音并解释
彳亍 :
圮 :
太息:
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后总的感受是怎样的?(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准备课上展示)
3、 自主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种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三、二读课文,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1、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2、 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3、 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结合以下几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浣溪沙
李璟
•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 风里落花难是主,思悠悠。
•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代赠
唐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
许邦才
苏小西陵踏月归, 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曾绾同心结, 此日春风为剪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