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登高》16张ppt.ppt
  《登高》导学案.doc
  《登高》信息化教学设计.doc
   杜甫和写作背景 18张ppt.ppt
   古诗体裁 3张pptx.pptx
   检查表.xls.xls
   鉴赏方法总结 3张ppt.ppt
   诵读指导 5张ppt.ppt
  

    姓名 李永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被誉为“七律之冠”。
  鲁人版将其列入必修五“深邃的人生感悟”的《唐诗三首》中。诗歌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情景交融,堪称写秋悲怀的巅峰之作。
  二、学生分析
  因为当今社会重利轻义,看重现代化,而忽视传统文化,以致即便是高二的学生,面对《登高》这样的沉郁顿挫,极富历史沧桑厚重感的古诗词,也难以沉下心来阅读,很难理解诗歌的奥妙之处。处理这首诗,应注意短诗长教,深文浅教,选择小的切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影视、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求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批注读书法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培养自主品读能力。
  2.以“诗人眼中的景象”“诗人的胸襟”为专题,分别研究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在诗作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品读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PPT、博客、QQ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诗中出现的景物景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图景,诗中诗人形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具体赏析诗歌和人物形象奠定基础。技术手段:微软画图工具、word文本框制图、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学生以批注法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文本。
  技术手段:互联网,Free Mind思维导图软件。
  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登高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背诵默写诗歌
  2. 抓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体味诗人情感
  3. 评析诗人形象
  教学重点
  1. 默写诗歌
  2. 抓诗歌意象,赏析诗作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
  一. 课前自学和预习
  1. 熟读朗诵诗歌,回顾和搜索杜甫的诗歌作品,整理笔记,同学间相互交流。
  2. 回顾诗人,或看微课,或百度、搜搜,了解诗人思想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
  3. 查摆自己阅读中的困惑或问题
  二. 课堂交流
  (一) 检查诵读,检查对诗句的理解——翻译诗歌。
  (二) 相互交流初读诗歌的感受和发现
  (三) 鉴赏诗歌
  1. 赏秋景,品意境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请创造性想象,口头讲述这幅景象。
  2. 品语言,悟感情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