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48张,教案约2380字。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诗两首》。本节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诗歌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现代诗歌中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现代诗歌作了铺垫;同时也为学生选学《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
1、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常见搜索引擎,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2、知识结构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其分析方法,如象征的手法、意象的使用、押韵、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初中阶段均有所提及。学生的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基础目标);②通过对《雨巷》“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体悟,掌握诗歌“三美”的基础知识(高层次目标)。
能力目标 ①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基础目标);②掌握诗歌“三美”的分析方法(高层次目标)。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雨巷》中“三美“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体悟文学诗歌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②通过分析诗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查找,阅读收集整理与作者戴望舒、文本《雨巷》有关的资料(网页、信息、图片、书籍等)。
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本文的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